第一部
我来了中国之前,我对中文完全不感兴趣。从前,我起了一个主意,想要学一门不基于罗马字母的外语。当时,我上的大学只有两个符合这条件的外语课,即中文(普通话)和阿拉伯语。我选了阿拉伯语。可笑的是,我现在精通中文,反而阿拉伯语对我来说,仍然是一个大秘。
我即将达到中国的第一次之前,我妈妈问了我,会不会学点汉语。我肯定地回答:不。那次旅行要跟一个老朋友搭伴,他据说已经会说流利的中文,我用不着操心。即使我自己一个人去西安、北京以及上海,在这些名胜古迹的旅游天堂,一个外宾按理说凭英语没问题。
尽管如此,入乡时,很难不随俗,或者说,无意识中,还习得了点汉语。我记得我学的第一个单词是“马马虎虎”,第一天也与“你我他”接触。随后,我顺便学了点基础沟通用于,如:“好”、“不好”、“要”、“不要”、“有”、“没有”、“这个”、“那个”,等。因为我的旅伴每次遇见一个路边小摊或者乞丐的时候,都会指一指我并说:他很有钱,我不得不尽快想起来否决的短句。旅行时,我拿起了两本旅行用语手册,并且从它们获得一定的汉语词汇以及句法方面的信息。但是,无论如何,单人旅行仍然是非常困难的事。我还记得对汉字的初恋,就是乘坐大巴从昆明到大理的时候,常常经过“大理”的路标,我就学会了“大”字。在西安的井井有条的道路上瞎转的时候,我熟悉了“东南西北”这几个字。
我从第一次在中国当背包客就迷上了中国。回国以后,我继续下工夫学中文,但是,环境一样,而且,两天打鱼三天晒网,没有任何进步。
一年以后,我搬到中国的时候,我自评汉语水平,还是会打一个零分。我会数到10,说个Hello,但是完全听不懂周边人在说什么话。好在,我没有正式的工作,所以大半天都用在自学上。我主要是以一本借来的课本(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汉语口语速成:入门上》)和几个汉语教学的播客。
我在深圳第一个月,几乎每天中午都去了同一家兰州拉面吃饭。虽然在墙上有图片版的菜单,我还是以他们一张纸的全汉字的菜单,一个一个指着手指瞎点菜。我在一个小笔记本拷贝我点的菜名,然后通过推测能力和电脑上的一个电子词典来翻译这些汉字。我很快就区别了“大”和“小”,“牛”和“羊”,但是我记得“面”给我带来的多么困难。词典里的释义都跟面食无关,如:脸、向着、当面、纺织品的正面,等等。兰州拉面的优点就是我在不知道点什么菜的时候,我还是能放心不会有什么莫名其妙的内脏。
我花了很多时间找地方“泡”,翻来覆去地进行同样的会话。即使我听不懂一半,我还比较轻易地猜出来谋生人在问我什么,如:哪国的、结婚了吗,等。
酒也是一个绝招,我不但经常泡一个酒吧试图跟可爱的吧娘搭讪,而且也与其他半醉的酒客进行交谈。
为了零碎活儿,我经常上公交穿越大都。这时候,耳朵一直塞着耳机,听MP3的汉语播客(主要是ChinesePod和ChineseLearnOnline,后来又加了PopupChinese)。我在家里的时候,投资了点时间把10几分钟长的播客编辑到其几十秒长的核心内容。然后,随机播放反复地复习。半个小时的大巴能联系50节课的中文。
时间流逝,我一直努力地学习,从一个课本跳到该系列的下一个。在六个月内,我对我中文水平有足够的自信心一个人出去旅游(3日游)。九个月内,一个人大型旅行(两个星期的)。第二年,我报名并通过汉语水平考试(老版本)的中级水平。我不记得,但是应该不需要手写多少汉字。